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学会客厅|著名作家阿成:跟百姓交朋友才能写出好故事

体育正文 50 0

文学会客厅|著名作家阿成:跟百姓交朋友才能写出好故事

文学会客厅|著名作家阿成:跟百姓交朋友才能写出好故事

清晨5时许,延寿县中和镇的稻田还笼罩(lǒngzhào)在薄雾中,24岁(suì)的于洪洋已经蹲在田埂上,仔细查看着稻叶。“延军叔,这是典型的缺钾症状(zhèngzhuàng)。”他清亮的嗓音穿透(chuāntòu)薄雾,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,“建议将1份氯化钾和3份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合后施用,以确保养分均衡供应。”万江村种植户时延军举着手机(shǒujī),一边认真录像一边频频点头:“去年没听劝,少收了1万多斤稻谷。今年一定按‘庄稼(zhuāngjià)120’的方子来(lái)!” 从精准识别病虫害到指导无人机(wúrénjī)变量施药,从线上“云问诊”到田间“大会诊”,被(bèi)乡亲们亲切(qīnqiè)称为“庄稼120”的于洪洋,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浪潮中,就像一面跃动的青春旗帜,用科技与智慧守护着万亩稻田(dàotián),连最资深的“老把式”都不禁为这位新时代的“农创客”竖起了大拇指。 返乡创业:“金饭碗”的青春(qīngchūn)抉择 三年前(qián),于洪洋站在(zài)人生的十字路口。左手握着国企的“金饭碗”,右手攥着回乡创业的梦想。这个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年轻人,最终选择将(jiāng)现代农业技术的种子播撒在家乡的沃土上。 2021年7月,当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植物保护(zhíwùbǎohù)专业的(de)(de)于洪洋,接过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的offer时,似乎已经握住了改变命运的“金钥匙”——月薪5000元、年底奖金(jiǎngjīn)超10万元、完善的五险一金,这份国企白领的工作让同龄人羡慕不已。 然而,一纸辞职信震惊了(le)所有人。工作了14个月(yuè)的于洪洋毅然放弃令人艳羡的国企(guóqǐ)职位,回到家乡延寿县中和镇,开起了一家不起眼(bùqǐyǎn)的农资店。“辅导员气得直拍桌子,说我‘脑子进水’了。”于洪洋回忆道,“父母更是(gèngshì)整宿睡不着觉,反复念叨‘国企待遇多好,卖农资能挣几个钱?’”但在他心中,这个决定早已生根发芽…… 大四实习时的(de)那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:佝偻着(zhe)背的老农正给苗床喷洒农药,刺鼻的药味里,于洪洋(hóngyáng)却震惊地发现老人手里拿的是杀虫剂而(ér)非杀菌剂。“老大爷布满老茧的手和(hé)枯萎的秧苗,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:乡亲们缺的不是农药,而是科学种田的知识。”说这话时,于洪洋眼中闪着坚定的目光。 作为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的(de)优秀大学生,他的研究课题“大豆苗后除草剂对苗期的影响”曾被纳入学院实训教材。指导老师(zhǐdǎolǎoshī)评价他“能把复杂的农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。”正是这份专业积淀(jīdiàn),让他看到了比(bǐ)国企“铁饭碗”更珍贵的价值——用所学回报家乡(jiāxiāng),以一名新时代“农创客”的身份扎根乡土。 今年元旦,他的(de)(de)创业路上多了一份温暖(wēnnuǎn)的支持——相恋多年的女友吴洋辞去了老家月薪8000元的稳定工作,来到(láidào)这个小小的农资店与他并肩奋斗。看着女友在货架间忙碌的身影,他轻声说:“她手上的茧子,是我们最美的情侣款。” 破茧(pòjiǎn)成蝶:“小屁孩”的信任背书 2023年4月(yuè),顶着众多质疑的目光,于洪洋在家乡中和镇挂出了“振洪农资”的招牌。开业首月,这个学生气未脱的年轻人只卖出300亩(mǔ)地除草剂。“乡亲们路过店门,看我(wǒ)像校服都(dōu)没脱似的,扭头就走。”最扎心的是张大伯那句带着浓重(nóngzhòng)乡音的嘲讽:‘毛都没长全的娃娃,能懂啥庄稼地里的门道?’” 转机(zhuǎnjī)出现在当年5月。正值(zhèngzhí)水稻苗床生长的关键时期,中和村种植户林(hùlín)长山家的6000盘稻苗突发立枯病,原本青翠的秧苗在短短两天内变得千疮百孔。心急如焚的林长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拨通(bōtōng)了于洪洋的电话。于洪洋顶着烈日赶到现场,蹲在苗床仔细检查每一处病变,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浑然不觉。确诊病情后,他又连夜(liányè)协调,连夜从(cóng)哈尔滨调运特效药。 40度高温的大棚里,他手把手(shǒubǎshǒu)指导配药比例,亲自示范喷施技巧,耐心讲解后续管理要点。功夫不负有心人(gōngfūbùfùyǒuxīnrén),当听到"病情控制住(zhù)了(le)"的喜讯时,于洪洋(hóngyáng)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的“苗床立枯病阻击战”,最终为林长山挽回了3万元的经济损失。同时,“庄稼120”的名号也就此传开。 如今,于洪洋的手机从早响到晚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庄稼120”急诊热线——王大爷家的玉米生了玉米冥虫,李婶的稻田水位没控制好,都会第一时间打(dǎ)来求助。客户群从最初的十几户(shíjǐhù),扩展(kuòzhǎn)到150多户,服务范围覆盖中和镇6个行政村(xíngzhèngcūn),连周边庆阳农场、尚志市庆阳镇的种植户都不惜绕远路来(lùlái)找他“问诊”。 在庆阳农场第五作业区,有着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延明带着记者走进他家稻田。这(zhè)位老把式给记者算了(suànle)一笔明白账:他家的160亩稻田采用(cǎiyòng)科学用药后,农药支出减少2000元,每亩增产100多斤,出米率提升3至5个百分点,“这三年(sānnián)跟着小于搞科学种植,光节本增效就(jiù)多赚了三四万元!”延明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。 “庄稼和人一样,预防胜于治疗(zhìliáo),用药更要讲究‘望闻问切’,关键(guānjiàn)要拿捏准火候。”于洪洋指着的绿油油的稻田介绍说,“就(jiù)像苗期的立枯病、细菌性褐斑病,这些都是(shì)常见病,只要在防治窗口期用药,再配上测土配方(pèifāng)施肥,正常年景下增产10%不是难事。”阳光(yángguāng)映照着他年轻的面庞,这个00后“农创客”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仿佛已经望见那片片稻田,在他的科学指导下焕发出蓬勃生机…… 青苗(qīngmiáo)计划:“农创客”的振兴答卷 夜幕低垂,“振洪农资”的灯牌在乡间(xiāngjiān)格外明亮,如一颗璀璨的星辰(xīngchén)点亮了寂静的田野。电脑屏幕前,于洪洋正专注完善(wánshàn)着他的“苗床立枯病防治方案”,指尖敲击间,一套“用药施肥便捷高效,苗齐苗壮抗病力强”的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方案逐渐成形。 站在货架前,于洪洋向记者详细介绍了(le)他的(de)“三年青苗计划”:第一步是上线微信小(xiǎo)程序,为(wèi)全镇打造种植户“掌上农技站”。“通过线上问答、视频指导、远程诊断等功能,让科技助农覆盖面翻一番。”他兴奋地介绍道。目前,技术团队(tuánduì)正在对小程序进行最后的调试,预计推广后将惠及周边5个乡镇的2000多种植户。 第二步是计划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(shìfànhù)。“我们要在每个村都建立示范点,逐步形成‘以点带面’的科学种植网络。”于洪洋指着电脑屏幕说,这些示范户将(jiāng)获得免费的技术培训和(hé)技术支持,成为(chéngwéi)传播现代农业技术的“火种”。 第三步是全面推广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,减少用药量、提升用药效果,为种植户插上(shàng)“智慧农业”的翅膀。“未来,我还要创办一个青年农创客联盟,让更多有志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。”谈到更远的规划,于(yú)洪洋眼中闪烁着光芒(guāngmáng)。他已在镇上物色了一处(yīchù)场地,计划(jìhuà)建设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(jīdì)。“乡村振兴不能只靠‘单打独斗’,要形成‘雁阵效应’,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、留得下来、干得起来。” 在结束采访的归途中,记者不禁想起了那句饱含期许的话语:“让农业成为(chéngwéi)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”从放弃“国企offer”到成为“庄稼(zhuāngjià)120”,这位00后“农创客”正用青春的热忱与(yǔ)创新的智慧,将这番(zhèfān)愿景化作生动的现实(xiànshí)。于洪洋的创业故事,犹如夜空中那颗最美的星,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,陪伴种植户们一路(yīlù)前行。 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关键(guānjiàn)在人,尤其在年轻人。当越来越多的“于洪洋”选择回归土地,带来的不仅是(shì)新技术、新理念,更是农业(nóngyè)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。他们用专业知识破解“打药(dǎyào)靠猜”的困境,用青春热血浇灌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。这条路上,既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,也呼唤社会对(duì)新时代“农创客”价值的全新认知。(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信息来源:延寿县委宣传部)
文学会客厅|著名作家阿成:跟百姓交朋友才能写出好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